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电话:400-123-4567
手机:138-0000-0000
邮箱:admin@hebeihuaqiangkejifrp.com
地址:广东省平博·(PINNACLE)官方网站
行业资讯
景观设计论文范例
- 作者:小编
- 发布时间:2024-04-09 15:54:39
- 点击:
每个名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是每个民族的特色的体现。一个民族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历史积淀,并且是在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科学技术,种族族群,地域特点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逐渐形成固定的形式,形成自己的文化传统。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体现了这个民族对世界的认识和看法,比如,在我国,个民族都有属于代表本民族的“图腾”、传说、文化节日、不同的民族服饰等。这些就是能代表本民族的“标志”,并对本民族的发展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这些文化传统还可以对建筑景观的设计建造有着直接的影响,如北京的四合院、福建的土楼、陕北地区的窑洞等,都体现了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特色。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每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都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并且在不同的地区,历史文化的发展受地域特点、生活状态、经济发展、人口结构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就拿中华民族来说,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历史时期,历史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例如,处于夏商周时代的奴隶社会的艺术品多以神话传说为主,突出体现统治阶级的地位;在这一时期的建筑物初步形成,并以木质结构作为主要结构,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比较单一,风格、形式也没有太多的变化。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最强盛的时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发展,并与世界上很多地区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反映在艺术上的成果就是这一时期的艺术品体现出了荣华富贵、流畅华美的特点;而这一时期的建筑物则吸收了外来民族的文化特点,形势趋向多样化,建筑物的风格庄严雄伟。再到后来的战争,使西方的各种文化思潮涌入中国,使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各种新式的“洋房”或者是中西结合的建筑不断出现。这充分体现了,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特点对建筑景观的设计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信仰是一个民族内在的思想情感的寄托,对群众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并起着团结这个民族力量的作用,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信仰追求,对建筑景观的影响也不相同。拿东西方的宗教信仰对建筑的影响作比较,东方的建筑景观追求的是心灵的和平与安宁,多以庙宇、道观为主要表现形式;而西方的建筑景观则注重物质层面和外部的感官,多以庄严肃穆的教堂为主要表现形式。
在现代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建筑景观的设计者更要吸收汲取优秀建筑物的设计理念,从中揣摩设计者在进行设计的时候所要表达的思想和要赋予建筑物的灵魂内涵;运用适当的建筑材料,结合超前的审美理念,将材料选取与美学设计充分融合在一起,将体现时代特性的人文精神融入到设计理念当中。对建筑景观的设计本身就是一个体现设计者自身的素质和建筑物人文内涵的把握的一个考验,因此,建筑景观的设计者不仅仅要“修炼”自己的技术,更要学会把握建筑物的内涵,从而赋予建筑景观以灵魂。
前面提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都会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和生活习惯,建筑景观也有体现不同民族特色的不同形式。就像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北京四合院,融合了阴阳五行和八卦思想等风水学说设计的,是对封建的礼仪秩序,门第观念的体现;而陕北地区的窑洞则是结合当地厚实的黄土层、干燥的气候特征经过好几代人的努力建造出来的,适合当地人民居住的建筑物,是千百年来黄土高原的深厚历史文化的沉淀;又比如充满客家风情的福建土楼,则是对客家文化的线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思想理念
在建筑景观的设计中,尤其以西方的建筑最能体现人文精神。早在文艺复兴时期,新兴的知识分子就宣扬通过艺术创作来体现人文精神,解放人们的思想。在建筑领域的代表人物就是意大利的米开朗基罗。他的作品大都融入了丰富的人文主义内涵,因此,他的作品能够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使人们能够得到心灵上的慰藉。建筑景观的设计者要学会感受人文精神的真正含义,并结合本民族的民族特色,设计出代表本民族的人文精神的作品。
要想使人文景观不断发展,除了要遵循本民族自身的民族特点之外,还要不断交流融合新的思想观念,对其进行创新。但这里所讲的创新,不是生搬硬套别人的成果,也不是达到某种目的,在技术和外观上对别人的盲目“模仿”,而是在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和民族特色,吸收先进的思想理念,打造一个独一无二的,能体现本民族独特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内涵的建筑设计。
生态公园的植物景观是运用一些草坪、地被、树木等许多植物相互结合,根据生态学的互利共生、多样性与竞争性相结合的理念,结合自然环境,阳光、雨水等形成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美好画面,形成和谐的生态景观。现代的园林景观设计较注重理性与科学的结合,着重强调现代化城市的生态建设,现代化园林的建设主要是要考虑现代道路、小区建筑。更多的是根据人工改造成符合当今现代城市化的环境要求。现代的生态化公园不同于中国古代园林的形式,大多利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甚至有的模仿西欧的一些国家的园林建筑,使整个生态公园有了新的意境与意义。现代生态化景观的设计更着重于通过山水、植物、道路等一系列的生态事物来展现公园的独特之处。生态化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因为在现今强调城市生态化的的背景下,因地制宜,结合各个地域的不同来建造适合于当地的植物生存的,符合当地生态条件的生态公园,在当地寻找设计的灵感,尊重当地的文化遗产,建筑风尚。通过设计,是整个生态公园与当地的历史文物与文化合成一体,带来真实的美感以艺术色彩。坚持生态的理念,用不同植物来进行景观设计与创作。
第一种是原生植物景观,原生植物景观强调的是生活在自然条件下的植物,通过园林设计将原生植物安排在特定的位置,因为原生植物的存活几率一般会超过在人工养植的条件下的的植物,就比如公园中的一些原始林子,他们的生存方式就较为简单;第二种是人工植物景观,这种景观指的是,由于现代化建筑过于发达,是很多原生植物逐渐减少,资源变得匮乏,由此,对于一些植物的模仿自然地一些因素进行人工设计,建造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植物景观,在这种人工景观中的植物几乎全都来源于人工种植;第三种是自然恢复景观,自然恢复的景观以原生植物为基础,结合人工植物,对于当地的环境进行恢复,有效地为植物生长提供了空间。除此之外,在进行生态公园景观设计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生态化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其一,以“绿”为核心,这个绿是建立在绿色的植物基础上的,“绿”字代表阳光、健康、和谐,无论是对于生态、社会、经济、这种“绿”都会产生一定的效益;其二,各种性质相互结合,包括自然性、生活性、艺术性、科学性等方面,由于现代我们的生活的发展脚步太快了,人们很难找到静谧、舒适的环境去放松自己,寻找灵感,这种陶淑娟道外区园林绿化管理办公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00生态化的景观设计就能够保证让人们有回归自然的感觉,在景观设计中要时刻考虑地理气候、土壤条件、降雨量风外界环境因素,利用科学的设计原理来满足人们对于生态公园的需求;其三,对植物的情况进行详细的的检查,在进行设计前,一定要对该地区的植物进行健康状况的检测,竟可能的保留原有植物;其四,充分结合景观生态美的理念,营造公园植物的和谐氛围,在城市生态化公园景观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是现各个植物形态的协调性和统一性,还要考虑整个形式上的布局。除此之外,还要展现植物的生机感,体现出自然环境的活力,给整个设计增添了节奏感与律动性。
生态植物景观公园主要之以植物为主打,人工的相关设施作为辅助,建造有没宜人景象。在设计过程中要根据植物的不通过色彩进行搭配,还要满足植物的生长要求,将景色与建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达到设计者想要的效果。设计过程中可以利用时序性,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各有各的韵味,植物的万千变化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景象,不但让人们感受到四季的明显变化,还丰富了整体画面;利用植物景观塑造诗境,从古到今,美丽的植物都会给世人带来无数的创作灵感,留下许多优美的篇章,让后人有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再就是可以利用植物景观来改善生态环境,植物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特性,对于净化空气起着很大的作用,只要植物能够合理的进行配置,就能够达到很好的净化作用;植物与个建筑相结合,在公园里有植物必定会有真山、假山的陪伴,湖泊的映衬,使各个部分相辅相成。
具有一定的环境效益,生态公园的建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城市环境,植物除了能够净化自身还能够吸取周围的二氧化碳,通过自身的作用调节身边的水体、土壤、空气的质量;其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一定程度上凸显城市的特性,另一方面使周围居民的的舒适指数提高了,成为居民休息上班族放松的良好环境。
雨水景观由雨水本身和与之相关的环境元素共同构成。雨水从天而降,可以有滴、落、沥,珠落玉盘乃至瓢泼如注的动态,与植物、铺装材料、雨水基础设施等环境元素作用,又可以出现蓄、流、溢、泄、漫、跌水、瀑布等动态。各类环境元素本身即可成景,而在降雨时与雨水相互作用,又能够形成独特的景观效果。艺术化的雨水景观设计能够给人带来以雨水为主题的丰富美学体验。景观设计是空间的艺术,需要点、线、面的合理布局,雨水景观同样如此。雨水景观设计中的点状元素包括雨水桶、小型集水池、雨水花园、雨水种植池等,线状元素如落水管、水渠、种植浅沟等,面状元素包括水平的池塘、人工湿地和垂直的跌水瀑布等。一处设计独特的节点,可以成为景观中吸引游客注意并开始探索雨水踪迹的起始点,而重复出现的点状元素则能够形成强烈的韵律。线状元素在雨水景观中非常多见,可以起到轴线的作用,串联起景观序列中的诸多节点,是游客追踪、探索雨水径流运动踪迹的线索,增加了游赏的趣味性。无论是开阔的水面、生物种类丰富的湿地还是奔腾的瀑布,面状元素的出现往往形成雨水景观序列中的高潮,通过合理布局,能够进一步强化雨水主题的观赏体验。各类雨水基础设施是雨水景观中的重要人工元素,如雨水管、各类沟渠、水池、井盖等,雨水管是绝大多数建筑都具备的构件,然而其中大部分外观千篇一律,只能保证基本功能而不具有装饰美化作用。并且相当一部分雨水管直接将雨水排放至地面或排水沟,降雨时不但缺乏美感,漫流的雨水还容易成为人们出行的障碍。对于雨水管的艺术化设计,德国德雷斯顿市新城区中一座建筑的雨水管是一个非常精巧的范例,该建筑的雨水管由多个漏斗、喇叭、回旋、转折等形态的构件组成,降雨时雨水依次流过各构件,发出高低不同的声响,便可形成一曲雨的“交响乐”,这座建筑也因此有着“雨水剧院”之称。作为更广泛的应用,可以借鉴其趣味性的形态与色彩,与建筑形成呼应。距地面较近的雨水管甚至可以设计若干分支来容纳小型绿植,植物依靠雨水灌溉或与人工养护相结合,多余的水则从容器底部流出汇入雨水管的干管。雨水管还有一个功能近似的变体雨水链,雨水链将流动在管内的雨水挪到了金属链表面,不同形态的链条塑造了各异的水流效果,其本身也是精致的装饰品。雨水链多用在一二层的建筑上,在日式传统建筑中比较常见,欧美国家现在也有不少家庭将雨水链用于自家的房屋,商家有多种形式的雨水链可供选择,购买也非常方便。而我国的国情有所不同,个人住宅绝大多数是在多层及高层建筑中,因此引入雨水链这一设施在各类景观建筑上更容易实现,亦可打破常规,将雨水链与景观小品相结合,更多从造景角度来设计雨水小品。降雨时与雨水密切接触的各种环境元素,其形态及材质决定着雨水的动态和视觉效果。如上文所述雨水链,杯状、片状、环状的构成单元会形成各异的水花。不同的材质在被雨水打湿后呈现出的效果也截然不同,如玻璃、不锈钢的光滑,耐候钢的粗犷,木材的温厚,粗糙的天然石材形成无数微小的水洼,鹅卵石使水若隐若现于其下。运用材质间粗糙与细腻、天然与人工、硬质与软质等的对比,可以增加降雨时景观视觉效果的丰富性,创造以雨水为关注中心的美学体验。
可视化是传统雨水管理措施中相对缺乏的,通常的雨水管理设施是以管道、蓄水结构、水泵等构成的地下网络,雨水径流进入之后其踪迹不再可见,即使将雨水收集净化后重新用于景观,若不特意说明,公众也很少能够得知。园林景观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随时处于动态变化中,植物的季相变化,自然界风霜雨雪的气象元素,都会给园林景观带来各具特色的景象。而赏雨更是早已被中国历史上的文人雅士视为赏心乐事,春雨润物,夏雨芭蕉,秋雨残荷,都常见于诗词歌赋之中。对于现代景观设计而言,“赏雨”的内容更加丰富,雨水景观的可视化设计不仅是传统意义上降落过程中的雨,还包括雨水循环过程的可视化。自然状态的土地上,雨水降落至地表后会发生漫流、蓄积、下渗、蒸发等一系列过程,构成了不同去向的“雨水踪迹”。建成场地上同样发生着雨水的运动,降落过程中雨滴与建筑物、构筑物、植物、地表等不同形态和材质的表面碰撞,形成多种视觉和听觉效果;落到地面形成地表径流后,可以营造深浅、急缓不一的流动效果;在储水容器或洼地中蓄积的雨水构成临时性的景观,经过蒸发和下渗又逐渐消失。这是在自然环境中原本存在的过程,雨水景观用人工营造的形式令其再现,而不是将雨水这个角色从场地中抹去。这一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雨水处理设施同样能够可视化处理,与传统的地下雨水设施配合使用。如依傍道路设置种植浅沟和小型水渠,用以代替部分或全部地下雨水管道的做法,在景观设计中是比较常见的。以雨水为主题的景观在保证其功能性的同时,需要更加注重设施本身的艺术性,特别是这样的线状元素还经常作为串联整个景观序列的线索出现。沟渠的平面形态与高差变化,人工沟渠的表面材料,自然沟渠的植物种植,都可以创造趣味性和吸引力。人工沟渠中可能包含调控流量的闸门,自然沟渠可能兼具初步净化雨水的功能,这些也都是可以重点展示的内容,能够使人对雨水的收集利用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即使在没有下雨的时候,完整而易于辨识的雨水处理系统也能使人很容易地推测出雨水的运动。可视化设计还可能包括对场地历史上水环境的展示,将场地内遗留的雨水相关设施或遗迹纳入新的景观设计中,或以象征性的意象来表现历史环境,向游客讲述场地曾经的雨水故事。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州立大学的斯蒂芬大楼有一系列雨水景观,雨水的踪迹从五层高的大楼落水管出口开始,出水口下方是一个混凝土砌筑的小型水池,其中以卵石填充,用以缓冲雨水。水池底部有孔,将雨水导入贯穿庭院的水渠之中,水渠内以规整的石块立砌填充至与道路齐平,水在石块的缝隙间流动,不会妨碍通行。水渠末端与下沉式种植池相接,雨水到此完成了一个可视的利用流程。而之后经过植物初步净化的雨水会被收集在地下的蓄水池中,供建筑中的卫生间冲厕使用。在这一系列可见的雨水设施旁边还特意设有带雨棚遮挡的坐凳,用以吸引和鼓励人们在降雨时欣赏雨水的活动。
当可视性的雨水景观吸引了游人驻足观看时,该景观就已经具备了较低程度的参与性,而更深层次的互动则需要更多的条件来保障实现。传统雨水管理设施出于安全考虑往往使人远离,要创造良好的雨水互动,首先需要提供安全、有所控制的雨水接触机会。雨水径流的流量、流速与水深是必须严格把控的,人可以接触的雨水径流应以缓和的浅流形式出现,条件不适宜的区域,通过植物、地形等的屏障来避免人的接触。流量的控制可以通过多级水池,或增大径流漫流的面积实现;控制流速可以通过弯曲水道,放置挡水石实现;控制水深可以在蓄水区域填充卵石或规则排布的砖石,或者在水面下增加能承受一定重量的网格结构。此外雨水的水质也需要纳入考虑,来自屋面的雨水在初期冲刷之后往往相对洁净,而来自道路的雨水则含有较多污染物。选择合适的雨水来源,并通过适当净化,保证水质的安全。对于能够保证安全接触的雨水,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来吸引人的注意,如独特的形态、鲜艳的色彩、降雨时的滴沥雨声等。雨水景观的参与性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观赏提供优美的景色和看到雨水或雨水管理设施的机会,引起兴趣,例如通过道路游线的组织,标识系统的提示,利用坐凳的布置位置来引导视线等;进入提供使人接触雨水或雨水管理设施的机会,如明确的允许进入的节点或标识;互动追踪雨水处理过程,调节雨水管理设施的机会,如时隐时现的雨水踪迹,可操作的小型水闸,可移动的挡水石等。美国西雅图市的雪松河流域教育中心庭院中设计了鼓励人们去观察、聆听、触摸的雨水景观。来自金属材质屋面的雨水从雨水管排出后进入一个小型集水池,集水池由石材雕刻而成,在起到缓冲作用的同时也作为一个景观小品吸引人的注意。屋面和水池中滴沥的雨声则形成了听觉上的对比。雨水从集水池底部的孔流出,经过一段填充碎石的浅水渠,窄而浅的水渠允许任何人安全地接触雨水,移动其中的石块还可以看到不同的水流形式。之后的水渠变为无碎石填充的曲线形水道通过整个场地,水道上方覆盖了水波纹样的不锈钢隔栅,保证安全的同时也进一步点明了景观的主题。
本小区景观设计主题为:人居环境的第三空间人文汇吉、绿色家园。“人居环境的第三空间”是结合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从空间地理、乡野生态、民宿建筑、地方文化、地域精神、田园生活等层面,立足建设区域的既有资源,以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5大系统为主导,以创意地域文化为底蕴,以现代绿色建筑为核心,对居住空间进行综合、合理的利用。是一种生态化、多功能、现代化、开放性的聚合空间。环境解读:新颖、绿色、可持续发展空间。社区解读:简洁、舒适、温馨家园。文化解读:雅致、纯朴、和谐,是大众的心灵归宿与精神栖息地。
本设计的景观格局为:“一廊、三带、多节点”。一廊:中央景观廊道。三带:休闲时尚商业景观带、邻里互动特色景观带、香林健道景观带。多节点:中央门厅、花厅园、青年之家、天伦童乐、赏心院、瑞心院、怡心院、缤纷生活、七彩童园等景观节点。设计以自然、现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主线,按照情景性主题景观设计理论为引导,打造四条景观线、多个景点,各个景观节点沿景观线分布,同时将文化种植到小区的各个角落,把故事性、情景性的小品或雕塑嫁接到小区,让每个业主沉浸在文化的海洋中,达到“均景共享”,打造一个“可游、可憩,可观、可赏,可听、可闻”六位一体的绿色家园。
植物配置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乡土植物,选用少维护、耐候性强,病虫害少,对人体无害的植物。并充分考虑与建筑风格的吻合,兼顾多样性和季节性进行多层次、多品种搭配,营造特色各异的植物群落。整体上有疏有密,有高有低,力求在色彩变化和空间组织上取得良好的效果。
汇吉家园小区是一个配套完善,功能齐全的公租房小区,小区除家园外,还配套设置了商业街区和幼儿园,本设计在确定总体设计主题、风格基调、景观格局后,在总体设计的指导和控制下分类分区对小区的商业、家园、幼儿园进行景观设计。
在一片公共的空间里创造一个活泼、自由、感性而又亲切的购物、休闲、社交场合,如同在公共场所修建一间私人客室一般。
在设计元素中,圆润的曲线,最能营造活泼、自由、动感的氛围。商业街区选择曲线中最为圆润的“圆”为树池形体表现元素,花钵、树池。将此形体、造型扩大、普及,运用到休闲坐憩、景观灯饰等景观构件中,构成本街区内独特的景观风景室外休息小包间。商业街区就充分利用此元素,打造缤纷的购物、娱乐、交流空间缤纷生活,营造一个休闲时尚商业景观带。
汇吉家园建筑布局围合成错落有致、层层递进的大小空间,建筑通过步行道路连接,仿佛通过街巷交织贯通。中国传统的名居组成元素为院落和巷子,本设计拟赋予大小院落不同的功能定位,刻画宽窄巷子的过渡和衔接。汇吉家园选址背靠青山、坐西向东,缺少水的元素,本设计拟进行引水,通过旱溪和绿色植物水景(虚拟的水)进行表达。综上,汇吉家园的景观主题为大小的院落、宽窄的巷子、开合的溪水、流动的绿植。本设计着力打造一个院落错落有致,巷子贯通过渡,溪水环绕其中,绿植点缀渗透,共同聚合成一个靠山面水,充满人文关怀的绿色生态社区汇吉家园。
汇吉家园由公共主题社区、青年之家、天伦童乐、赏心院、瑞心院、怡心院、香林健道等景观节点共同打造中央景观廊道、邻里互动特色景观带、香林健道景观带。公共主题社区是汇吉家园内的公共开放空间,以社区活动及其他较大规模的人群活动为主,满足人们休闲、游憩、交流、健身等需求,由中央门厅、花厅园等景点组成,布局亭廊组合、成人活动场、儿童活动场、树阵广场和旱溪。青年之家由休闲木平台,嵌草铺装小型运动场地等部分组成,放置桌凳,配置波浪形的地被花卉植物,营造一种时尚、休闲、雅致的休憩空间。天伦童乐以老年人活动为主,由愉悦亭、卵石健身步道、场地等组成,设置桌凳、长凳以供老年人休息、交往,并适当设置绘画场地等简易多功能的儿童设施,方便老人带着儿童同时休闲、娱乐。赏心院以樱花树群、水井、石磨为主体,打造落英缤纷、饮水思源等景观。瑞心院以石板小桥、旱溪、照壁、桂花林为主体,打造桂香远溢,月夜无处不花香的景观。怡心院以花架、竹林为主体,营造风过有声留竹韵的休憩空间。香林健道以源远、流芳、韵香、乐汇四个旱溪园为主体,沿着消防通道布置400m长的健身步道,营造以静为主,静中有动的健身步道。
幼儿园以七彩童园为主题,打造七彩花园、七彩涂鸦墙、海底世界、沙池树屋等充满童趣的景观,以魔方为元素设计幼儿园大门,以铅笔为元素设计幼儿园围墙,充分考虑儿童使用的需求,打造充满童趣、色彩斑斓、安全舒适的儿童娱乐、游戏和学习环境。
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学校在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必须要注重其中学习的功能设计,不仅要保证景观视野具有赏心悦目的性质,同时还要在宿舍楼、图书馆、实验楼以及教学楼当中将能够休息驻足的庭院留出来。在榆林学院的校园环境中,经常可以看到谈话、观看、等待、看书等活动,学校考虑到校园中这种人流及停止的因素,在道路两旁树下设置长椅及石凳等节点设施,不仅丰富了道路景观,而且丰富和活跃了道路的人文趣味,为师生休息、阅读、观望等提供方便和体验。同时通过石板或卵石地面纹理铺装,让步行小道曲径通幽、耐人寻味。
由于现在大学要对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优秀人才进行培养,因此必须要在实施景观设计时,将能够使师生进行休闲交往活动的空间设计出来。在榆林学院当中,学院中心广场整体布局在规则中又蕴含着变化,理性与秩序中富含动态与丰富的人文气息。广场布局以图书馆作为中心轴,东西两侧由实验楼、教学楼呈半围合状,整体形状为长方形,圆形旱地喷泉布置在广场中心,广场两侧规则式配备圆柏、樟子松、柳树等植物,结合方形花坛,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仍有交流、娱乐,起到放松情绪、陶冶性情并且美化校园环境的作用。
作为一个特殊的单位,学校的文化底蕴一般都比较深厚,通常还具备非常丰富的人文气息。所以在进行校园景观设计时,需要紧密地结合校园的人文因素,从而能够将一种形象鲜明以及独具特色的校园主题突出出来。在榆林学院当中,沁园中孔子雕塑蕴含着积极的教育意义与道德追求,既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呈现出丰富的现代感。相比校园中少之又少的雕塑,校园中置石的配置相对丰富,兰馨园、楚园、蒲然园及闻新园等环境中把大小不等、造型各异的石头,应用攒三聚五的方式放置在显眼的地方,并在置石上题词刻字表现出深刻的文化内涵及韵味;孺子牛、寸草心及龙腾等利用体块巨大、造型奇特、颜色与质地特殊的材料制成,利用孤置的方式放在校园中,不仅陶冶师生的情操,而且给人带来丰富的精神享受,丰富了校园景观内涵。
现代环境当中非常注重的一点就是自然以及和谐之美,而学校在进行校园景观设计时,需要保证大学校园具备良好的生态性。榆林学院设计当中很好地体现出了生态性,其中垂柳、樟子松、河北杨、国槐、白蜡等栽种行道树采用列植的方式,火炬树采用丛植的方式,增加了校园植物景观的整体之美;在校园入口配置圆柏、侧柏、沙地柏等,采用篱植的方式,既保护草坪,又体现绿化规则之美;在校园围墙采用攀爬类的藤本植物配置,降低街道噪音以及减少侵袭,同时极具观赏性。教学区种植了白蜡、国槐等落叶大乔木,具有遮光避荫的效果,采用绿篱分隔绿地空间,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场所,呈献自然之美。
后现代景观的另一个主要特征是多元性,即设计灵感的多根基性。和现代主义的行事原则相比:一方面,它是文脉的,但又是非连续的;另一方面它是叙述的,同时又是体验的;它是神话的,也是现实的。罗伯特文丘里在华盛顿西广场的设计中用大面积的白、灰色铺装投影了周围的街区分布格局,运用地图语言“叙述”了老街区的“城南旧事”,白宫的微缩模型画龙点睛,增强了人们在地图中穿行的空间感,增强了受众的体验;陈文令的红人系列作品,让一些貌似极不正经的角色,道貌岸然的陈述人间的美好和罪恶让你在惊心动魄的温暖中,感悟道德的底线,感伤人世的情怀。查尔斯在沉思花园中对黑洞、分形的“叙述”共同体现了在后现代景观设计中,形式元素构成的多元性。后现代景观的象征性、隐喻性是景观符号建构人文和科学联系的产物,是后现代景观诗意的具体手法,表现为景观符号对语境的依赖性阐释。岐江公园的设计,即利用原有工厂的设施,将船坞、骨骼水塔、铁轨、机器、龙门吊车等船厂场地元素,采用了传统的中式园林的亭、台、廊、阁的叙述手法,对历史和现状进行疏解,使人们恣意徜徉于构筑物之间时,实时唤醒民族文化的回忆。现代主义中,词汇和语法的唯一性极大地束了语言表达,后现代关注语境,对词汇和语法进行了疏解,丰富了空间的深层寓意,它是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大美术观的具体联纵和诗意释解。对艺术家来说,创新可能就意味着从旧的现存的东西中挑挑拣拣,后现代艺术家善于运用历史的场景元素进行拼贴与转印,同时,赋予它们解构的形式,在看似混乱中,传达了诗意的情感。
现代主义景观所透露的精神诉求作为一种文化或美学与作为社会中的景观精神诉求总是有着强的对立,这也是现代主义自身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不可调和的矛盾。相对于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至少表现出下列几种精神:专业单一、理性至上、机器感、经济绑架。工业化在替代农业化的过程中,不仅带来显而易见的强大的经济诱惑,更使社会产生了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一揽子变革。工业生产需要较强的专业化,必然导致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分工需要强有力的理性来约束。这在人类进化中扮演了强势角色。但现代化在把人变成为现代化的主体的同时,也在把人变成现代化的对象。人类精神变得机械、单一、理性、约束、空洞。这造成了现代主义的景观期待不可避免的以功能为主,冷漠而乏味。正如伯曼所言:“成为现代的就是发现我们身处这样的环境之中,他允诺我们自己和这个世界去经历冒险、强大、欢乐、成长和变化,但同时又可能摧毁我们所拥有、所知道和所是的一切。”对环境单调、单一以功能为主的、理性至上的、通约式的机器审美是不可取的。随着物质积淀、文化发展、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介入景观的方式更多体现为功能需求之外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个人经验取代了通约式的订置,人本身成为景观的设计者、构成者和批评者。对任何事物的体验都需要与周围环境、前后序列和以往的经验相联系。后现代主义者反对通约,注重感性和个体体验,在承认审美的复杂性的同时,对现代主义进行了颠覆。在现代主义者看来,许多微小的东西的不协调的堆积被后现代主义者重新解读和重视,他们依赖情景和解释,使科林斯柱式以各种方式与其他立柱形式进行对比,使其起到了“雄性的”作用,混沌普遍存在。在《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中,文丘里作了这样的描述:“那个地区的体系具有包容性:它包括所有的层次他不是由专家控制、在视觉上容易接受的体系,处于运动之中的运动着的眼睛必须挑选和解释各种变化的、并置的体系。”后现代景观视野中的“专家”被世俗的眼睛所掩盖,长久以来建立的以理性约束为基本特征的精英审美被大众化所代替。
(1)独特的资源优势。台儿庄地处暖温带,水源比较稳定,为物种的多样性提供了基础。(2)樱花洲运河湿地与位于城市近郊的河流湿地、水稻田湿地等自然景观与运河文化以及台儿庄古城相结合,是颇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此外,境内河流纵横交错,发达的水系也为湿地建设提供了各种资源。(3)交通便利。境内水陆交通发达,大运河横贯东西,上通京津,下达江浙。(4)独特的运河文化。规划区北依运河古城,现古运河码头、船闸保存完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景观的规划设计一方面会受到自然条件、物理条件等显性因素的限制,另一方面会受到历史、文化等隐性因素的制约。历史文化特点与自然因素的任何一项都可以成为创造独特景观的出发点。景观实体的设计离不开历史、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的影响,一个规划设计方案中最突出的特色大多源于当地的历史文化。台儿庄是展现运河文化的活化石,被称为东方的古水城。京杭大运河台儿庄段是台儿庄区水运交通的动脉,也是台儿庄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大运河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运河文化及地域风情。打造一个具有地域景观特色的城市休闲空间,在其设计上应充分融合地方历史人文资源,在维护湿地生态的基础上满足人们的物质及精神需求。台儿庄樱花洲运河湿地景观规划的理念是指在自然生态资源的基础上融入大运河文化,以维护生态景观、传承运河文化、保护并发展地域特色、拓宽市民休闲空间为规划设计方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规划中注重挖掘源于运河的人文景观,塑造具有大运河文化的景观结构、游览模式、景区中小品、雕塑、公共设施、建筑风格等,让人们领略湿地自然风光的同时,在视觉触觉上体验运河文化、民俗风情。
运河文化可以影响运河湿地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的方案构思、景观功能划分、景观营造、交通组织方式、植物配置以及环境艺术小品和构筑物等。通过对台儿庄现有的湿地景观资源和运河历史文化的调查研究,提出将运河文化与湿地景观相融合的规划设计方法,将本方案的规划内容分为运河文化景观营造和湿地景观营造两大块,使樱花洲运河湿地成为既具有历史文化底蕴,又能满足人们生活休闲的新空间。综合规划区域的场地现状与周边环境,将樱花洲运河湿地划分为八个功能分区和二十七个景观节点。以运河文化为主线,湿地生态景观为基础,组织梳理规划内容中的各要素。
通过对大运河水文环境的挖掘,形成富有地域特色的鲁南历史人文景观,在整体规划上使樱花洲运河湿地景观内涵更加丰富。运河文化景观的营造主要包含船闸、水闸、运河驳岸及码头的景观设计。台儿庄运河二线船闸位于樱花洲运河湿地南岸,年通船能力约为2100万吨。目前,台儿庄运河复线船闸正在建设中,届时,新老船闸南北对峙,屹立运河中央,来往船只与湿地美景相映成辉,将会展现更加充满活力的樱花洲运河景观。台儿庄运河河道宽度约为800米,河床宽约为140米,良好的自然资源与深厚的历史底蕴形成视野宽阔的运河河道景观。台儿庄人行大桥横跨樱花洲运河湿地,行人站在桥上极目远眺,桥下湿地景观丰富多彩,远处航运景观热闹非常,历史人文与自然风光在这里得到充分的融合与展现。运河堤岸景观是樱花洲运河湿地主要地貌景观之一。大堤护坡上遍植青草,在规划时提倡栽植油菜花,打造“运河锦带”景观。堤顶道路可为景区提供自驾车游览线路,紧邻运河景观带,杨柳依依,芳草满坡,湿地景色分外迷人。运河具有其独特的水位高差,在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游客对运河景观的游览视线,从而思考如何引导游客到达亲水堤岸停留观景。樱花洲运河湿地的堤岸一般都是半垂直形式,亲水性较差。在规划设计时,可在堤岸宽阔地设置亭台廊廓,让游客在休憩时近距离观赏运河湿地风光。
湿地规划以生态景观、运河文化体现、休闲娱乐为切入点,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生态景观以湿地形态、水岸空间、植物配置为核心,形成返璞归真的野趣地带;文化上利用水陆游览路线、雕塑、景观小品及构筑物等着力刻画台儿庄运河古文化;休闲上以水陆交通设施、代表性动植物观赏区来表现,倡导回归自然的生活理念。
自然的湿地有凹岸、凸岸、曲流、河心岛,有浅滩、沙洲与深潭的交替,它们既为各种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存环境,又可降低水流速度、蓄洪涵水、削弱洪水的破坏力。在人工湿地的形态营造上,于大面积的水体中设置岛屿,岛屿之间以景观桥连接,既划分了空旷的水上区域,又为游客提供多个观景角度。湿地岸线以自然凹凸曲折的形态为主,并根据地形和使用功能增加水岸线变化,做到张弛有度。
水岸空间环境是湿地景观与其他环境景观的过渡带,通过增加湿地水岸线的变化以及对岸边环境的设计,建立一个运河与陆地自然过渡的区域,利用各种驳岸及水生植物进行美化,使水体与岸边形成一种自然的交接。为了使运河与湿地景观更好的融合,可在运河沿岸设置仿古建筑及体现运河民俗风情的小品。从景观效果上看,水岸空间营造的不仅是水与陆的过渡区,也为整体环境带来一种更加生动自然的景观。
在整体道路规划上以人行为主,车行(景区电瓶车、自行车)为辅。共设三级道路系统,即主路、支路和游步小路。主路连接园区主入口及生态停车场,宽4米,设计成环形,以避免游客走回头路。在主路的基础上设2-3米宽支路及1.5-2米的游步小路,路面铺装采用天然材料,保持自然情趣。在运河沿岸设置自驾游路线,提供自行车等小型交通工具,既增加游客亲身体验性活动,又能近距离观赏运河航运景观。此外,在洲岛上设亲水木质栈桥及亭廊,栈桥随道路及岛屿形态呈错落叠置的变化,增强人们的亲水性。
桥梁是水与陆地的链接,运河桥梁在设计上不仅要满足其交通功能,更应与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与自然风貌相融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传承历史,又能反映台儿庄现代城市的新面貌。在本案规划基址上,台儿庄新大桥横跨湿地公园,连接台儿庄古城与主要交通干道,在满足必要的交通功能外,又为游人提供了较好的观景点,游客可在桥面上以运河及湿地景观为背景拍照留念。在桥上可设置供人休憩的座椅,设施风格与湿地内景观桥梁协调统一。此外,湿地景区内的桥梁主要是连接各岛屿以及为水上游览路线提供航道。在设计风格上不仅要融于湿地景观,更要体现大运河文化元素,使之成为运河湿地景观内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植物配置设计
在运河湿地景观的植物配置方面,主要考虑植物种类的多样性,与规划地主题相符的植物选择,以及本地植物的充分利用这三方面,营造四季有绿的季相景观。将陆地植物与水生、湿生植物进行高低错落,形态色泽的协调搭配,同时注意功能互补,形成独特优美的湿地植物群落。在运河湿地中的历史文化节点周围可栽植梧桐(Firmianaplatanifolia)、银杏(Ginkgobiloba)等具有寓意的树种,不仅发挥了植物的生态作用,又彰显了运河的历史文化古韵。规划区东西两侧栽植了许多杨树(Populus),为了减少景区造价以及对现有生态系统的破坏,在保留原有杨树林的同时,在沿堤种植垂柳,形成水光一色、杨柳依依的景观。保护本地原有植物,就是保持地域性的生态平衡。
进入20世纪,各个领域间的相互交流与融合逐步加深,景观设计也从单一的艺术学逐渐进入多领域、多学科交流互动的时代,其中雕塑、绘画、建筑等学科对其影响最大。这样的现状也使得景观设计的表现手法更加多样,综合感受更为多元,其可持续发展势头在多种因素的推动下更为强劲,这也是未来景观设计的必然发展趋势。随着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材料加工工艺不断进步,各种新型材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新的表现手法正在不断地形成与发展。通过高水平设计师精心构思和奇思妙想,许多在历史上曾经与景观设计无关的材料开始大量进入设计领域。科技与材料的完美融合体现着现代社会材料学与设计学之间相辅相成的促进与互动关系。但我们在今天也要注意到,景观设计在今日正处于一个全球化共同发展、共同融合的新时期,中国的景观设计也处在这个大环境之下。今天的景观材料种类正日趋丰富齐全,我国的景观设计材料的国际化进程也是必然的。我们今天的设计师处于这么一个时代中,他们的设计思维也不可避免的受到西方某些设计师的影响,这种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一种干扰,中国传统设计的许多优秀价值观在国际化形势的冲击以及建筑材料的变化下,开始逐步丧失其设计自主性,民族文化中许多优秀精髓的传承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这也成为了我国的景观设计在材料国际化、设计理念西方化的进程中所遇到的一大挑战。
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各种具有新的性能与表现力的材料被逐渐应用与景观设计中,是以往的景观园林设计师所未曾预料到的。今天的景观园林设计者往往毕业于高等院校,受过专业、严格的训练和学习,在设计领域的艺术感悟和切身体会也比以往的人更加丰富。他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材料的选择更为多样,设计理念更加丰富,所以他们在此基础上对景观的设计创作会更加符合时代要求,也更切合大众审美标准。在设计理念发生改变的基础上,新的设计理念会引导设计者运用新材料创作出让欣赏者耳目一新的视、触觉感受。即便是按照传统设计理念进行,设计师在运用新材料时也不会因为设计手法过时而使作品欠缺艺术生命力。在使用新材料的过程中,设计者要使用好的手法使新材料与设计理念加以融合,作为一种景观设计中的固定表现手法而存在。在新的时代里,材料和设计的特性明显的被设计人的风格所左右,其中常被人们所提及的理念之一就是后现代主义建筑。这里我们要提到一个美国的著名建筑师玛萨舒瓦茨(MarthaSchwartz),这位思维活跃的建筑师设计了一些在想象力和表现力方面都非常与众不同的作品,例如在里约购物中心的庭院设计过程中,她就出色的运用了新材料,使设计表现达到了全新的高度。她把庭院的长条形地段划分为3段,在前端的坡地上,运用大量碎石铺地与草地相呼应。在整个庭院的中心点上,坡地下方放置了一个高为12m的巨大钢制球形体,水池位于庭院的中央,一条条光纤带将黑色的池底划分为许多等距的线段,在夜色的掩映中光纤带会发出美丽的色彩。庭院的后半部,她设计了一大片倾斜于水池上部的休息平台,人们可以在休息的时候,一边喝着咖啡饮料,一边享受身边水域所带来的凉爽。玛萨舒瓦茨在这一区域大胆运用纯色彩进行创作,在对空间进行表达的同时,对地面铺装上的图案进行强烈的空间对比。作品中最有个性的也是最受争议的设计是遍布在整个庭院中的雕塑作品。这些雕塑是一个个青蛙,数量多达300个。它们都是镀金材质,形态各异,有的栖息在水中,有的在草地上爬着,有的仰望钢形球体。这些雕塑通过现代材料全新的表现,利用夸张的用色,理性的几何结构等,形成了极具艺术性和现代工业感的大型景观设计作品。她的设计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灵活运用很多都为经典。透过对作品概念的关注与强调,舒瓦茨不断地挑战着人们固有的设计思维定式。就是在设计者这样不断挑战自我,推陈出新的过程中,现代材料的应用范围才更加广阔,景观设计作品才能体现出更独特、更有新意的式样和形态。
- 上一篇:《《景观设计》》doc
- 下一篇:景观设计理念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