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博·(PINNACLE)官方网站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电话:400-123-4567

手机:138-0000-0000

邮箱:admin@hebeihuaqiangkejifrp.com

地址:广东省平博·(PINNACLE)官方网站


行业资讯

风景区景观设计

  • 作者:小编
  • 发布时间:2024-06-05 04:30:24
  • 点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风景区景观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国家级风景区、太湖风景名胜区、道路景观、生态保护、山体保护、田园风光、湖岸景观

  苏州金庭(西山)环岛公路项目已获江苏省住建厅、太湖国家度假区经济发展局、苏州市规划局、园林局等相关部门批准,2012年开工建设。旨在打造5A级国家风景名胜区的景观路,建成后可作为西山镇交通骨干道路,进一步完善和健全镇区的交通网络,拉动旅游经济,方便居民出行同时兼顾提升环湖地带防洪能力。金庭环岛公路项目线路起于太湖大桥三号桥与庭山路交界处,将本着最大限度的保留原有风貌的前提下,选择线路,部分沿现有的旅游公路依山傍水而行,采用三级公路技术标准,设计行车速度40公里/小时。路面宽度16米;包括:大桥4座、中小桥29座,桥梁荷载等级为公路-Ⅱ级,涵洞60座,隧道1道/660米。整个项目建设工期约24个月。届时太湖边芦苇青青,太湖烟波浩渺将尽收眼底,同时,西山岛内的田园风光,村镇民居,名胜古迹,山峰飘渺,池塘果林等原生态风光也将零距离呈现。设计单位经过方案竞赛其设计理念获得建设方和专家团队的初步认可,设计团队本着极其慎重的态度,尽最大的可能保留和还原这里的一草一木。

  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能够反映重要自然变化过程和重大历史文化发展过程,基本处于自然状态或者保持历史原貌,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可以申请设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江苏苏州太湖风景名胜区就属于国家级风景区。

  太湖风景名胜区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一个以自然山水景观和人文景观并举的天然湖泊型风景名胜区,太湖风景名胜区里的水域、岸线、岛屿、湿地和山林植被所构筑的自然景观,以及以吴越史迹为导线而串联起来的吴越文化古迹、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和珍贵的明清园林、建筑所构成的人文景观为资源要素,是长江三角地区独特而不可再生的重要生态、景观资源和城市经济资源。

  太湖风景名胜区景观类型概括起来有十大类:(1)山水交融、构图秀雅、千姿百态的天然山水画面;(2)重峦叠嶂、山势嵯峨、形态各异的奇峰怪石;(3)千百年的古树名柯和繁花似锦、硕果满山的传统植物景观;(4)洞体深邃、钟乳瑰丽、奇异万状的古溶洞、水洞;(5)扑朔迷离、变幻莫测的雾幔、云海、串月、旭日、晚霞和四季更迭的天象景观;(6)常年不涸、甘冽清腴的名泉和曲折幽邃的涧潭溪流;(7)小桥流水、绿树人家、稻香桑茂、碧波繁花的江南田园风光;(8)典雅古朴、富于诗情画意的各种古典园林、古桥梁、明清古建筑群和水乡文化古镇;(9)著名的古雕塑艺术珍品和历代名人留下的大量碑碣石刻、书法图画、诗词著作;(10)考古发掘出来的代表江南文化历史的远古文物和优美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及其遗迹。

  道路(公路)景观设计起源于20世纪30-40年代的德国,其代表人物为汉斯·洛伦茨(Hans Lorenz)。随后,日本、美国等国家在道路景观设计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中国由于道路、高速公路建设起步较晚,在道路景观的评价及规划、设计等方面尽管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课题.但目前尚无成熟的理论体系与技术手段。

  20世纪90年代以后,首先我国对高速公路的绿化开始重视起来,交通部先后制定了《公路建设项目环境评价规范(试行)》(JTJ005—96)和《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J/T006—98)等行业标准,《公路绿化规范》正在报批修改之中,这些规范对高速公路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景观与绿化设计等做了原则性的规定,例如,“应充分调查沿线的工程地质、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植被种类及覆盖率、水土保持现状等,综合采用生物防护和工程防护措施.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应重视高速公路绿化设计,选用适合当地生长的花草、灌木、乔木等植物,对路堤边坡、弃土等进行绿化,防止水土流失”等。1999年,江苏省出台了《江苏省高速公路公路绿化规划设计指导意见》、《绿化施工技术规范》以及《公路绿化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等文件。

  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GIS技术在景观规划设计和评价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早在1971年美国就开始研制基于GIS技术的城市景观规划模型METLAND(the Metropolitan Landscape Planning Model),该模型已在自然景观资源管理、土地利用规戈、景观规划与评价、生态和公众参与等方面获得成功应用。今年来,国内也利用RS采取景观数据,用GIS管理和组织数据并进公路景观数据空间分析和评价。

  国外道路的绿化以保护和修复自然植被为主,综合考虑环境、生物、人三方面的关系,运用自然、无强烈人工痕迹的绿化来缓解公路与环境的冲突,弥补道路对生物生境的破坏,屏蔽道路给周围居民造成的视觉影响,为道路上的行驶者提供具有吸引力的景观,同时降低养护管理费用。

  我国道路的景观、景观绿化设计往往滞后于道路工程设计,在道路的设计中缺乏工程、景观、生态等多学科系统而有效的合作,使得道路在路线选择和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而后续的绿化设计又缺乏生态理念。过多重视视觉效果和近期效果,忽视了绿化对环境和生物的生态效益.公路绿化需要繁重的后期养护维持,呈现的景观效果也呆板单一,与环境不相融合。

  国外风景区、景区道路绿化景观的设计,首先要经过详细的调查与评估。该阶段所做的工作主要是:(1)基础资料的收集。(2)自然景观的调查评估:根据调查所得的各类景观的特性确定其敏感程度。(3)视觉质量的调查评估:确定道路两旁能集中看到该路的主要区域和道路上沿线有观赏价值的自然和人文景物的主要路段。绿化景观设计首先关注沿线自然植被的保护恢复、行车过程中视线景观的组织,其次才是休息区等一些特殊区域的绿化景观设计。

  我国风景区道路的绿化设计中,设计的重点则放在互通式进出口、交叉区、休息区等点状区域及中央分隔带,强调景观效果的夺目性、现代感或文化内涵,对于贯穿景区主干道道路的边坡、过渡带、层次区等则使用少数几种常用的植物和变化不多的搭配方式进行绿化,很少考虑植物材料与周边自然植被的融合性,更很少有意识地将景区内道路沿线优美的自然景观组织到游客的视线.西山岛环岛公路景观设计对于生态保护的现实意义

  西山岛作为国家级风景区中的重要一环,可以说在整个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这样的得天独厚的内陆湖中的大型岛屿,其景观生态资源的稀缺性和珍贵性是非常显著的。在本次环岛道路景观设计中如何最大可能的将西山岛的原生态风貌和历史人文内涵充分的保护和发掘,是本次设计的重中之重。

  在设计中,不仅考虑人如何利用自然的可再生能源,而且将设计作为完善大自然能量大循环的一个手段,充分体现地域自然生态的特征和运行机制:尊重地域自然地理特征,设计中尽量避免对地形构造和地表机理的破坏,尤其是注意继承和保护地域传统中因自然地理特征而形成的特色景观;另外,从生命意义角度去开拓设计思路,既完善了人的生命,也是尊重了自然的生命,体现了生命优于物质的主题,通过设计师重新认识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建构更好的生态伦理。所以,将农田、池塘、道路、山体、古村落、古民居、景点、名胜古迹、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等都考虑进来,进行系统的设计,有利于当地自然生态的平衡,不被彻底破坏,也有利于继承和拓展现有的生态空间,更有利于太湖整体的生态协调和平衡。

  设计中,期望通过景观规划,结合交通功能、经济效益,发掘环岛公路的景观特色,提升环岛公路的景观感受,争创最优(5A级)环岛景观路。

  原来(图2)的风光忽略了风景构图,设计建议(图3):清除部分行道树,使远处的龙洞山驾浮阁处在行道树形成的框景视野中。左右两边地被作自然式种植,营造浓郁的乡村田园景观。

  因为环太湖大环境风景非常优美,休息点的设计应以保护、体现环境特色为主,减少人工介入。提供最基本的功能:如现场植被的梳理、古树名木的保护结合观景点(图4),观景平台、休息坐凳(图5),并考虑选用当地材料。

  古树承载着时间和空间的故事,具有很高的历史纪念和生态保护价值。根据风景构图的设计策略,我们将分为两种空间构成,一种以车行视角作为构图的视角,另一种则以古树为观望点作为观景视角,两种不同的风景构图方式,造就不一样的景观体验。例如:图6中,建议车道向南适当偏移,避让古树,留出足够的缓冲空间;图7中以古树为中心的绿岛分隔车道,优点是用少量的土方为古树周边增加一定绿化范围。

  除了以上之外,还有自行车道、亲水空间、田野、鱼塘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果林景观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等内容,在设计上具体的做法是:(1)适当将道路边环境不佳之处做有效遮挡、留出车道观景或者古树观景点(如图4);(2)部分移除影响景观视线的中层植物,让景色较好的鱼塘景观尽可能的展现在行人的视线内。临湖路段移除长势不好的中层植物,修整地被,让景色较好的太湖景观映入眼帘(如图8);(4)使原有的农田和茶园或树丛的界限清晰,突出当地农产品的田野风光,增加视野的震撼力(如图9);(5)去除或隐藏阻挡视线的杂物,去除违章临时建筑,使水面开阔,边界清晰,鱼塘风景更加整洁统一美丽(图10);(6)选用的本地树种:旱柳、垂柳、银杏、朴树、香樟、水杉配置绿化,对植树的种植,对道路转弯的提示作用;(7)湖边道路转弯处列植的柳树,既起到视觉导向作用,又有安全防护作用,可谓一举两得;(8)保护和利用现状农田,保护和利用山体和果林。道路靠近农田一侧去掉中层植物,只保留部分行道树结合地被草花,从而形成通透视线并起到框景的作用(如图11);等等。限于篇幅,不在赘述。

  1、李琳,蔡君。道路景观生态设计——以风景道为例[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年03期

  丹霞地貌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分布。据,全国共有600多处丹霞地貌,以长江以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发育最为典型。在自然力的作用下,丹霞地貌呈现出瑰丽奇特的自然景观,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丹霞地貌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先后建立了一批风景旅游区。但是,在开发过程中却常常为了追求利益而忽视了对景观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导致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为了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保护景观的特色和质量,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针对丹霞地貌风景区进行生态化设计与调控是十分必要的和迫切的。

  景观生态学是现代和生态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连接自然科学和人类学的交叉性学科,属于宏观尺度空间研究范畴[1]。它注重景观结构与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强调生态整体性和空间异质性,通过对旅游区的景观结构、功能和演化过程的研究,从而实现对景观的优化利用与管理。

  描述景观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有斑块、廊道、基质和缘[2-3]。斑块是景观中与周围在外貌和性质上不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匀性的空间单元,在旅游区内是指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地域和服务网点;廊道是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旅游区内的廊道主要表现为河流、林带、线及其两侧的带状树木、草地;基质是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大的景观背景结构,对应于旅游区内的自然地理环境;缘则是指旅游区的保护带或旅游斑的环境,作为缓冲区,可避免自然环境与周围环境直接接触,有利于旅游区的生态保护。

  丹霞地貌风景区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体,不仅具有观赏的功能,还具有维持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一旦遭到破坏,将难以恢复乃至无法恢复,无论是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还是旅游业来说,这无疑是个致命的打击。因此,对风景区进行设计与开发,应从生态学角度出发,以保护、优化风景区内自然生态环境,保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最终目标。

  1.斑块的设计。景观要素及其功能格局是控制旅游区生态环境状况的关键。在自然风景区内,按照景观生态学理论,在斑块设计方面应以大型植被斑块作为主要考虑对象,同时需要一定数量分散的小型斑块作为补充。就丹霞地貌风景区而言,它最具特色的景观要素是赤壁丹崖,丹山、碧水、秀峰、奇石构成了旅游区重要的旅游资源。因此,为保护旅游景点的整体性,应以巨型的旅游斑为主要考虑对象。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景点与周围环境组成旅游斑,斑块的构成大体上是有一个近圆的核心区,弯曲边界和有利于物种的边缘指状突出。对于斑内脆弱的核心区,为避免破坏结构,应禁止游客进入,可以考虑建立远距离观景平台,配置观景设施,为游客提供远距离观景服务。红色岩系胶结和固结程度较差,岩石硬度小,易受风化侵蚀,因此在旅游斑内严禁砍伐树木,禁止在崖壁上人工斧凿和雕刻。旅游区内自然植被斑块对于维持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型的植被斑块可以起到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护生物的作用;小型自然植被斑块既可作为动物临时栖息地和避难场所,有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又可增加景观异质性,扩散干扰风险,因此要注意保留、保护,加强实时监测,及时养护管理。作为游客休憩、消费为主的小型人为斑块,则要注意远离巨型旅游斑块,沿廊道分散安排,合理布局。

  2.廊道的设计。在区内,廊道的构成主要是引导游客活动的旅游线路。丹霞地貌风景区内的廊道除了具有旅游线路引导功能外,还是联系斑与斑、斑与种源之间的纽带,因此,廊道的设计必须从多方面考虑,总的思路是保护、保持原有地形,其宽度、长度和位置的设计应根据山体实际情况而定,综合估计其利弊。根据丹霞地貌风景区独特的条件,廊道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1)为了保护地形,同时也为了控制游客数量,景区内应以步行道为主,不宜建造盘山公路,也不宜修建高空索道;(2)旅游区内不同斑块之间要有廊道相通,注意保持廊道和斑块植被结构的相似性,以保证斑块之间的连通性,满足内部种在斑块间运动的需要,保护景观整体的生态功能;(3)在线路选择时,最好利用现有自然通道,同时避开生态脆弱区;(4)在道路施工时,尽量利用自然的无污染的,如木材,石板等;另外,对于某些自然廊道,如林带、河流等,既是景观中能流、物流的通道,同时本身也具有娱乐价值,因而要注意加以保护与,避免人为破坏。

  3.基质和缘的设计。基质是景观中的背景地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景观的性质,对景观的动态起主导作用。从生态学角度看,保持旅游区内基质的稳定性对于实现景区内生态系统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生态规划角度看,对基质的全面与研究也是对旅游区进行功能分区、优化景观格局的基础。由于丹霞地貌多发育在气候湿润地区,流水对其影响极大,因此在开发时要注重流域的完整性;从景观上来讲要注意山水结合,突出“山体为主,水体映衬”,体现丹山碧水的特色。另外,在旅游区要规划一定宽度的缓冲区。一方面,作为工具的停放地和旅游者住宿、购物区,满足游客生活需求;另一方面,将游览以外的活动集中在缓冲区,可减轻旅游区内部压力,保护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景观格局是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景观生态学强调空间格局对过程的影响,通过优化景观格局来改善景观的功能、调整能流物流的输入输出,从时空尺度上来耦合生态与过程之间的联系,管理景观资源的利用[2]。目前,“集聚间有离析”的景观格局被认为是生态学意义上最优化的景观格局(Forman,1995)。依此为规划目标,注重风景区内质地粗细结合,大小斑块互为补充,斑、廊和缘的合理布局,最终实现土地利用的合理分类。如在廊道之间或没有廊道的地方加设一行小的斑块以增加调景观连接度;在细质地的景观局部设置小型植被斑块和廊道;设置边界过度带,作为服务区,为游客提供休憩机会等。目的是使景观要素之间达到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在优化景观格局的同时还丰富了视觉空间,最终形成以地貌景观为依托,并融合当地自然、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景区整体风格。

  在生态系统进行动态监控和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利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旅游区进行管理,力求使系统结构合理,功能协调,促进系统内的互利共生与良性循环。这包括对景观、基础设施和人员的管理等几个方面。

  为了保护丹霞地貌风景旅游区内的天然风貌,保证视觉景观的多样性和独特性,除了遗留的文物古迹、楼台庙宇外,在景区内应避免建造新的人工物,必要的基础设施要严格限制其规模和数量,设施的造型,色彩、质地等也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能破坏景观视觉美感。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而遭到破坏的景点和基础设施,需要及时修缮或替换,确保基础设施的正常发挥。

  加强游客管理,正确引导游客的旅为,一是通过计算景区环境容量来确定游客数量,防止因游客数量过多加重环境压力;二是通过广泛的宣传,普及环保知识,增强游客的环保意识,提高游客保护自然地貌的自觉性;三是通过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来约束游客的某些不良行为(如攀爬、刻画等)。

  对于旅游区工作人员,要进行集中培训,提高自身的素质与服务水平,加强与旅游者的沟通。实践证明,只有游客与管理人员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才能促使旅游业的良性发展。

  景观生态监测的任务是不断监视景区内生态系统的状况,确定其改变的方向和速度,并查明人类活动对这些变化所起的作用,以便能快速、准确的制定出相应对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高新技术在景观生态学的应用,景观生态监测的水平不断得到提高[4]。

  3S系统是对GIS、GPS和RS的总称。三者各具特色又相互关联,在解决问题的功能上各自存在优点和不足。只有把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系统,实现各种技术的综合,才能完全实现监测地表变化的功能,在资源、和区域中发挥巨大作用。随着景观生态规划、研究尺度的扩展,3S技术逐渐成为景观规划不可缺少的方法和手段。目前,该项技术已被应用于区位置的确定,生物资源调查,地貌监测等方面。由于丹霞地貌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区域,气候湿热,风化强烈,加之其特殊的岩性特征,对于环境的变化极为敏感,因此,利用3S技术对丹霞风景区内的地形地貌实施监控是十分必要的。

  LEDESS 模型[4](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 and Evaluation Support System)原意为景观生态决策与评价支持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帮助决策者对景观中自然环境部分进行管理和规划,尽量减少未来出现的非确定因子,分析不同的决策方案对植物和动物种群造成的生态后果。将LEDESS模型引入丹霞地貌风景区,用来模拟植被演替过程,按植被演替和生境的需要,评估物种生境适宜性,计算潜在生物斑块间的景观连接度,将对景区的规划、建设和保护有很大的帮助。

  目前,我国对3S系统或LEDESS模型的研究与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还要进一步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善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快对这方面的研究,尽快应用于实践,为实施有效的生态保护和恢复行动奠定基础。

  [1]许慧、王家骥,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应用[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3

  [2]李敏,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景观规划研究以目平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J] 旅游学刊 2002(5)62-65

  植物观赏性的体现同样遵循绘画艺术和造园艺术的基本原则,即统一、调和、均衡和韵律。植物的观赏要素包括如下五个部分:植物的高低大小、色彩、质感、叶子类型、形状。 以下就植物的观赏特性中的高低大小、色彩、质感三个难点及重点要素讲述,如何在园林设计中表现植物的美。

  在园林的景象构图中,现代的园林景观以观赏植物造景为主,植物景观是人们感受最为直接的景象,也是唯一能使人们感受到生命变化的风景。其景观的卞富度,会对人们的生活和精神产生深远的影响。

  观赏植物可单独作为主景进行造景,充分发挥园林植物的观赏作用,如孤植树景观。

  植物起衬托作用,可作园林其他要素的背景。植物的枝条呈现一种自然的曲线,园林中往往利用它的质感和自然曲线,来衬托人工硬质材料构成的规则式建筑形体。常用常绿树作雕塑的背景,通过色彩对比来强调某特定的空间和景观,加强人们对这一景点的印象。

  利用园林植物阻挡视线,分隔空间,从而达到组织空间的作用。植物本身是一个三维实体,是园林景观营造中组成空间结构的主要成分。枝繁叶茂的高大乔木被视为单体建筑,各种藤本植物爬满棚架及屋顶,绿篱修剪整形后颇似墙体,平坦整齐的草坪铺展于水平地面,因此植物也像其他建筑、山水一样,具有构成空间、分隔空间、引导空间变化的功能,植物在空间上的变化,可以借助借景、障景等手法来实现,也可以通过人们的视线、视境的改变产生“步移景异”的效果。根据需要可以将绿地划分为各种空间。用绿篱来分隔 间是最常用的方式,如小游园中用绿篱将绿地与城市交通 F道分隔,既可减弱噪音,又可构成封闭、安静的街头绿地空问,为过往行人和居民提供小憩活动场地。

  从园林设计的图纸表达来看,植物大小依照树冠的大小进行分类,分为大、中、小乔木、多分枝高灌木、造型球类植物及地被植物、草坪等。

  2.1.1一般冠幅舒展、胸径在15CM以上都可以选择作为大乔木。而中乔木则是低一个档次,大乔木是空间构成的构架,起着主导作用,应该首先安排大乔木。大乔木可以形成“天花板”的空间,大乔木最适合应用于“灰空间”。

  2.1.2大乔木是组团空间中的主景树,所以,主景树允许在组团中以一棵的形式出现,而不必要遵循成片配置的原则。大乔木可以提供荫凉,所以在主要活动场地、建筑的西南面可以配置大乔木。

  作为骨干树种的大中乔木树种选种要单纯,不可片面地追求种类,罗列得太多,像标本园一样,给人以繁琐杂乱的感觉。

  2.2.1此类植物不高,比较密集,在人视觉的高度范围,起到障景作用,且在提高住宅区的绿量方面有显著的效果。(如图1)

  2.2.2障景植物在空间构成上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们在视线高度的范围,可以障景、指引空间、形成私密空间,亦是形成空间“墙壁”作用的植物类型。

  2.2.3此类植物比大中乔木低矮,所以在较大植物所构成的结构中展现出更具人格化的细腻装饰。此类植物为人关注,极易形成焦点作用,所以此类植物应该具有良好的观赏特性。应用于住宅小区的此类植物,应该具有“春花、夏叶、秋色、冬枝”的魅力。

  2.2.5此类植物亦可以作为主要景观元素的背景,如雕塑、景墙等。如果使用这个功能,则应该选择质感细腻、色彩质朴的植物品种。

  2.2.6作为配角地位及体现植物丰富性的小乔木、多分枝高灌木,因其非主景树,所以在数量应该配置较多,从而体现植物的多样型,丰富时间的季相,避免过于单调乏味。

  2.2.7此类植物的常绿或落叶、色彩等通常由周边的大中乔木而定,一般采用互补的原则。

  2.3.1地被灌木起着空间范围的暗示作用,同时能够引导人流。地被植物亦在视觉常见范围之内,所以应该有独特的色彩及质地,从而观赏提高情趣,还可以统一植物布局的作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所有的灌木球、乔木等都应种植到地被层以内。地被的存在将灌木球,乔木等连接成为一个整体,保证观赏视线的连贯性及整体性。(如图2)

  2.3.2 因为草坪具有优美完整的外轮廓,所以,地被灌木亦应该有平滑的边缘线。同时每一品种的地被带不能带尖角出现,也不能分割过小过碎。

  2.3.3地被需要与草坪平稳过渡。如果草坪后面的地被是露脚的品种,则需要在草坪的最前沿补充麦冬等一些拱形线状叶子植物,以便遮挡的土壤,与草坪平稳过渡。

  远视线对景端口的焦点位置; 道路的拐角位置; 两个视线通道交叉位置; 开阔的草坪位置;与大型构筑物结合,形成界面。

  一般地,孤植树在地形的高处。草坪上搭配孤植树为常用方法,就是在视线的对景处。为体现孤植树的优美姿态,空间需要足够舒展,其他的差不多高度体量的树种应该远离。孤植树的顺序。一般说来,视线的最前面应是孤立树,次之是障景植物(小乔木及多分枝高灌木),最后是高中乔木,中间用草地、地被连接,使之层次鲜明,突出孤植树的立体感。给孤植树配背景,如果硬景不成背景,这应采用质感细腻的植物形成一个远处的背景。

  3.1植物的色彩包括树叶、树皮、果子、花色等,一般来说,花色的色彩和秋叶虽然漂亮,但是持续时间较短,所以,一般多考虑夏季与冬季的色彩就可以,它们占据一年中大部分的时间。不过华南地区有一些植物的花色特别的长,如黄槐、叶子花,另当别论。

  3.2鲜艳的色彩给人轻松快乐,常用在活动空间。深色的物体显得凝重,应该集中配置。同时因为暗色彩能拉近与人的距离,给人神秘的感觉,适合在迷你花园进行配置,从而增加情趣。例如在小花园内布置蓝紫色系的植物。

  3.3选择色彩的植物时,应该与其他的观赏特性相互结合。如果是主景树,一般在形状、质感、色彩上都需要突出。所以,不难解释在华南地区为何大鸡蛋花可以用出很好的主景效果。

  3.4 深色植物往往作为轻色植物的背景,从而既有深色植物的稳定,又有浅色的色彩跳跃,这个原则经常在地被灌木的配置前后关系中应用。

  3.6 色彩原则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不能用色过碎。所以,鲜艳色彩植物应该成片集中出现,并且周边应该辅以中型色彩植物。

  3.7特殊色彩的植物,例如白色、紫色、花色,经常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色彩,遵循其作为主景植物的色彩配置原则。

  3.8色彩配置需要分层配置。不同的叶色、花色,不同高度的植物搭配,使色彩和层次更加丰富。如1米高的黄杨球、3米高的红叶李、5米高的桧柏和10米高的枫树进行配置,由低到高,四层排列,构成绿、红、黄等多层树丛。

  植物的质感指的是单株植物或者群体植物直观的粗糙感和光滑感。质感会影响布局的协调性、视觉距离性、观赏情趣。质感搭配一直是一个难题,一直不为设计师注意。

  4.1粗状型植物:粗质感的植物会在视觉上显得跳跃,从而吸引视线注意力,所以,不过过多采用粗状型植物,并且应该把它放在视觉的焦点位置。粗质感的植物会拉近人与它的距离,所以,在小的空间里面,应该慎用。 粗质感的植物比较难用于规则的设计里面,因为它没有整洁的形式与鲜明的轮廓。

  4.2 细腻型植物:细腻型植物适合作为背景,因为其整齐、清晰、规整。细腻型植物最适合用在规则型的设计之中。细腻型植物经常作为中性的背景。因为地被灌木经常作为各种各样的单体植物的下层连接背景,所以在地被灌木配置当中采用质感细腻的植物为好。

  4.3质感的搭配要点:按照质感与观赏距离的关系,质感粗的植物应该在前面,而质感细腻的植物在后面。但是,由于担心土壤,配置在前面的地被灌木需要密集种植,不能采用粗质感的植物,所以这个原则在地被灌木配置里面应该慎用。根据质感顺序的原则,在花坛的配置中,一般采用质感细腻的植物作为外圈,而质感粗糙的种植在中央。例如小叶黄杨绿篱里面种植玫瑰等。一个理想的设计就是均衡应用两个质感。在一个小的空间里面,质感的因素尤其重要,所以在小空间内慎用粗质感的植物。

  自从有了人类以后,“自然生存、刀耕火种、群居性”等生存法则突显出来。古人类随处所安,以穴居,树居、岩居、崖居、窑居……为主。随着人类第一、二次劳动大分工,人类的居住形式便以需求而产生分化,即出现了城池。如六朝古都南京、十六朝古都西安、四朝古都北京等。随着现代工业文明步伐的加快,人们对居住区环境的要求不再是简单地居住,而是追求景观空间的特色打造。回顾人类上下五千年,“夏、商、周、三国、魏、晋、南北朝、春秋、战国、秦两汉、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等”每一历史变更,都在有效促使着居住区向更高层次需求的迈进。

  那么,居住区在历史变迁过程中,究竟形成了哪些典型景观设计风格呢?这就需要我们去思考和总结。笔者经过了多年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实践以及风景园林学科教学研究,特提出了以下思考,抛砖引玉,不足之处见谅。

  世界上目前有2000多个民族分布在200多个国家中。其中,尼日利亚是全世界民族最多的国家。在这些民族中有3000多种语言,文化主要受宗教“三大教派”(佛教、基督教、教)影响而不同。其次,还受中国地区的道教,欧美地区的犹太教,日本地区的神道教,印度地区的印度教、袄教、婆罗门教和耆(QI)那教等的影响。故而产生了以下几大类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风格:

  1.1.1何谓巴厘岛?巴厘岛(BALI)是印度尼西亚著名旅游区,是爪哇以东小Q他那群岛中的一座较大岛屿,面积约5560平方公里,人口约280万,与首都雅加达所在的爪哇1.6公里,岛隔海相望。由于地处热带区,且受海洋性气候影响,气候温暖湿润、多雨,土壤水分肥沃,四季绿水青山。八厘岛人生花,处处用花来装饰,故该岛有“花之岛”、“南海乐园”、“神仙岛”之称。岛上大部分为山地,全岛山脉纵横,山势东高西低,有4--5座锥形完整的火山峰,其中阿贡火山(八厘峰)海拔3142M是最高点。这里海水湛蓝,沙滩沙细滩阔。岛上最著名的景观型海滨浴场为:沙努尔沙滩、努沙・杜尔沙滩、库达沙滩等。

  1.1.2.1金沙滩“景象”,是景观设计师梦寐以求的模拟“蓝本”,广泛地应用于印度尼西亚、中国、马尔代夫、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

  1.1.2.2滨海游泳池“野朴”风格的运用:以茅草亭、实木廊(栏)、浸脚池、眺望平台、日光浴场等硬质景观构成主景,以自然式游泳池作为功能配置施以艺术造型等。

  1.1.2.2 景观兽头吐水形式多变,即丰富了水景源头设计内涵,又表现出文化主题,故巴厘岛又被称之为“艺术之岛”。

  1.1.2.3池中置塔、寺、图腾、雕塑以及小半岛等膜拜景观,有效地增加了居住区文化主题内容。

  1.1.2.4景墙艺术的大量使用。常用于水景源头、游步道上、游泳池边缘等处。

  1.1.2.5实木休闲亭的主景设计。常于游泳池旁、眺望点、沙滩上及绿地中设置实木休闲亭,构成纳凉式景点。

  托斯卡纳(TUSCAN),位于意大利中部,系意大利一个大区地名。因受教(阿拉伯风格)和文艺复兴建筑环境设计的影响,而显得自然、沉稳和内敛。属于以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为主的建筑环境风格体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佛朗西丝、梅耶斯被吸引后,直接定居到意大利托斯卡纳,并将在那里的生活感受写成了曾荣登《》畅销书榜首的《在托斯卡纳的太阳下》一书。美国著名高尔夫球星菲尔.米高逊的豪宅就是托斯卡纳式别墅。

  1.2.2.1建筑规划布局讲究“连续半围合空间”,小中庭花园、露台、木质花架等。

  1.2.2.2自然式田园风光:托斯卡纳,地处意大利山区,其农业特征十分明显,处处表现出独特的自然式田园风光。

  1.2.2.3“五色景”的运用:托斯卡纳常利用当地产奶白色的白垩石、金色阳光、红色土壤与房顶、蓝色水景以及绿色森林、葡萄园与牧场等组成自然“五色景”。

  1.2.2.4自然式植物配置设计:托斯卡纳,在植物配置上讲究“自然错落式”。乔木以挺拔如松的剑松(CYPRESS)、橄榄树、桧柏等为主,形成开阔草坪边缘密林;林下灌木层则配以枝叶浓密的造型品种等组成特色林相;地被多采用宿根花卉(如:狼尾草、玉带草、丝兰、鼠尾草、薰衣草、萱草等)做随心所欲般的错落式配置,体现自然野趣。

  1.2.2.5“街头小品”的运用:托斯卡纳常于桥头、街口及居住区中庭设置各种各样的园林建筑小品。以其独特造型、色彩表现力以及材质变化等,体现公共绿地文化品味感。

  巴洛克艺术(BAROQUE ART)风格,起源于意大利17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从北欧(意大利、法国、德国、瑞典、哥本哈根、丹麦等)开始流行并蔓延至全世界。巴洛克,意指贝壳不规则的形态,奇异怪状。

  1.3.2.1善用动势造型(如:变坡屋顶、波形墙面、曲面亭、不断变化喷射的喷泉等),以强对比方式表现造景艺术,追求戏剧性、夸张和透视效果

  1.3.2.2强调建筑主立面大树配置的层次性景观塑造。中庭环境设计常采用简约手法。北欧简约主义设计的根源来自于气候、海景的简洁形态和构成。

  1.3.2.3“残缺美”也是北欧巴洛克景观设计手法之一。随着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使人们更加坚信了“人定胜天”的道理,那些纯自然的东西都可以改变,特别是公共景观艺术。如:残缺景象塑造、人工整形树木、修剪绿篱等。

  1.3.2.4园林色叶树种的大量使用。法国与意大利之间的阿尔卑斯山是世界上色叶植物最大基地之一。良好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了人们对其的依赖。

  以美国、加拿大等为代表的北美洲,其工、农业发展十分迅速,他们对建筑业的认识具有天壤区别。如原住民(易洛魁人)仍居住长屋、经济共有、十分原始。而美利坚人却思维极端活跃,建筑日新月异、各种造型层出不穷。同样,对景观环境的要求也表现出自然、随和、奔放。

  1.4.2.1建筑景观强调“另类艺术”表现:建筑及建筑环境在北美人看来,只是一种有趣的实践活动,粗细不论、方向不论、材料不论、色彩不论等,宏观上造就了不少景观设计师的无限追求和个性化表现。如:易洛魁人茅屋与现代建筑(大厦)共存;异形建筑与规范建筑共存;沙漠建筑与湿地建筑共存等。

  1.4.2.2建筑师与景观设计师“叠加式”个性化表现:在北美每年都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奇特景象”,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世界造园史的进步。如:美国瀑布山庄使水景结合自然地形构成景观共同体。

  1.4.2.3 浪漫式建筑创新条件下的“人性化”景观塑造:在居住区公共绿地中,北美人建造了不少“亲近大自然”的设计方法(如:亲水实木平台、沙滩实木坐凳、园林色块植物的运用等)。

  我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家庭,而且,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居住方式、环境需求、置景理念及特色表现。如:傣家竹楼汇小溪;白族村寨风水树、侗族花桥木塔楼…,枚不胜举。以其为背景,临摹与建造民族风情居住区,也是一种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手段。因篇幅有限,仅举几例。

  白族,自称白子、白尼、民家、那马、勒墨、白人、k人等,源于南迁的古羌人。主要聚居在云南大理、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贵州毕节,四川凉山等地。

  2.1.1每座村寨大门外都植有一株大青树(菩提树)作为风水树“树兴,村旺”。有时也在门外照壁前配置一株紫槿树,以其“繁花似锦,大朵e实”的姿态,迎接美好。

  2.1.2 村寨院落“内粗外细”:白族院落建筑外观为“粉墙黛瓦、土漆彩绘、雕砖时刻”;院内为“松木土构、红漆裹柱”。

  2.1.3 白族佛教盛行,大理石盛产,到处都能看到“佛”的神灵和大理石“图腾”景象。如:白族院落中 “孤赏大理石景”;天然大理石码成的“浴场”、“龙首吐水”、“大理石艺术铺地”等等。

  傣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西双版纳、耿马、孟连的河谷平坝地区、新平、景东、景谷、普洱等30多个县市。自称傣、傣仂(LE)、傣哪、傣雅、傣绷、傣端、摆夷、摆彝等。现有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傣文。信仰佛教。

  2.2.1傣族院落“干栏式建筑”均为二层以下竹木结构,在布局上多依山傍水。从单体造型上看,及其随意。如:布局及朝向随意、坡顶造型随意、进户通道随意、用材随意、主立面景象随意等等。

  2.2.3随处都显佛寺身影:傣族信奉佛教,山庙、门柱、图腾、雕塑、小品等,均取材于佛教内容。

  2.2.4在植物配置手法上,讲究原始状“自然丛林式”风格。如:石树组合;旅人蕉组合;棕榈组合;热带雨林等。

  2.2.5 动物景象塑造:傣族因地处热带雨林,野生动物繁多,所以,以动物为景观设计题材的手法可谓“比比皆是”。

  2.2.6 榕树独木成林景观:生长在自然山境中的榕树(小叶榕、高山榕等),因不定根、气生根的野性自然繁殖特点,而可形成独木成林景观。

  侗族分布在湖南、贵州、广西三省交界地区。语言分为南、北侗语。建筑为干栏式竹木楼结构。信仰多神,崇拜祖先(特别崇拜女性祖先撒姆,所以各地都建有撒姆祠)。

  2.3.2侗寨木结构花桥、塔楼样式众多。如:重(密)檐式木塔楼、花桥塔楼、纺锤形重檐塔楼、桥亭塔楼、风雨花桥、索桥、廊式花桥、楼式花桥、阁式花桥等。居住区广场主景均为塔楼。

  2.3.3 村寨野趣横生:侗族长期以自然山水位伴,所以,除了建筑及环境野趣外,连人融于自然环境的情趣也别独新裁。如:水中立杆钓鱼;溪流水车景等。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主要分布在重庆、湘西北、河北恩施、四川东部等地区,与汉、苗等族杂居,操土家语。因生活在深山区,故居住形式多为吊脚楼,与地形紧密结合。

  2.4.1干栏式竹木吊脚楼:居住建筑顺山而建、前坡后檐、鳞次栉比,层次非常自然和漂亮。

  2.4.2 青石板铺地筑路:取自然山土青石、溪口青石、塘口青石等,自然组合铺地筑路。从景观学角度看,极具观赏价值。

  2.4.4 居住区山水园林景观功效突出:难怪原国务院副总理钱学森评价重庆为“山水园林城市”。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辽宁等地区。19世纪70年代自朝鲜半岛迁入我国。能歌善舞,流行图腾崇拜、始祖崇拜,信仰土谷神、檀君教、东学教、道教、佛教和基督教天主教等。

  2.5.1朝鲜族居住院落因地处严寒区,故多为四合院形式。少有单户连片形式。设置有古朴柴门、桦木门、篱墙;院中置砖石井、泡菜坛、风水树等。

  现代居住区景观缺乏对现有的环境资源地充分利用;在现代居住区景观构建中,往往忽视了居住区的地形地貌以及水体和生物等自然景观,取而代之的是用“推山填沟”的强制手段,来打造所谓的畅销商品房。现代居住区景观片面追求绿化率;在现代居住区景观构建中,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忽视了当地的地理位置以及自然气候,在打造“生态小区”的号召下,片面追求绿化率,使得绿地面积大范围覆盖居住区,不仅大大减少了人们的活动空间,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甚至是不适合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中看不中用的”尴尬局面。现代居住区景观建设过分营造人工环境;房地产开发商在构建现代居住区景观时,为了追求商业利益,打造所谓的高档小区,人造喷泉、雕塑、百米轴线等应有尽有,却忽视了居住区的自然环境,甚至造成了环境的破坏。现代居住区景观缺乏多样性和地域特色;在现代居住区景观构建中,部分开发商为了追求小区的卖点,放弃了当地自然生长的植物,不惜花大量成本从外地移植一些珍贵的花草树木,不仅增加了维护费用的负担,更是使得现代居住区景观大体雷同,缺乏地域特色。

  岭南园林在设计风格上讲究“意境结合,景外有景”,即在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造,科学合理的布局。因此,现代居住区在景观构造中,必须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综合分析构建小区景观的各种因素,进而统筹规划,实现小区景观的自然和谐美。比如,对于依山而建的自然居住区,可创造一种曲径通幽的意境,将居住区景观与山区自然景观相结合,通过适当地构建人工通道等,把山区景观引入小区,达到一种移步换景的审美效果,扩大居住区的景观环境视野,达到一种意境结合的效果,大大提高现代居住区的舒适度。

  岭南园林在设计风格上讲究“主次协调、疏朗有序、四季分明、突显特色”。也就是在组合造景元素时,注重各个元素的协调搭配,疏密结合,体现季节色彩,彰显地域特色。现代居住区景观的构建特别要重视结合当地地域特色合理的组合造景元素,比如对于植物景观的构建,在遵守生态绿地设计原则的基础上,要重视考察现代居住区自然环境以及相关有关的人文背景,设置相关的花架长廊和石景假山等进行适当的点缀,同时在选配植物时,要尽量选择当地的特色植物,注重植物的季节性搭配,同时植物的搭配和数量要考虑相关的生态功能,比如选择适当的具有抗燥、清洁空气等功能的植物,达到美观与环保相结合的效果。本地的花木更能体现地域特色,同时合理搭配季节性植物,主次分明,更能体现现代居住区的审美情趣。

  岭南园林在设计风格上讲究“人与自然、建筑与景观、生活与生态的和谐统一”,同时又具有多样化色彩。因此,在现代居住区景观中我们完全可以引入这种设计风格,针对不同的地域环境和人文特色,运用不同的设计风格和构造材料配置不同的环境设施,进而体现现代居住区景观的多样化色彩,比如在岭南地区,选择景观材料可与建筑的风格类似,例如现代感强烈的灰色基调,园路采用经济环保的透水砖或透水艺术地坪,而在主要广场则穿插石材、木材以及金属等,从而在现代简约的大原则下统一材料,突出重点部位。在左以个性的灯具以及小品,起到点景的作用。